发布日期:2014-11-04 19:09  编辑:admin  来源:未知   查看:  打印文章  字体:T  T  T
贫困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现状调查与启示
贫困山区老弱病残人群
现状调查与启示
——来自陕西省米脂县高渠李郝山村的实证浅析
米脂县档案局局长 杜芳秀
[摘要]:切实关心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谐状况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反映。我们深入高渠便民服务点李郝山村对58名老人进行了调查,涉及到老人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健康表现、养老情况和主要困难等方方面面,并选择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粗浅建议,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山区老年人的关注和扶助。
[关键词]:贫困山区;老弱病残;调查与启示
一、前言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议题中,老年人口贫困率被列为衡量社会和谐度的七大指标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社会建设的章节中,也提到了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为解决贫困老弱病残人群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说明了解决老年贫困问题任重道远。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生育率的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龄人口的贫困化也正在扩大。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1.4亿老年人口,老弱病残人群约有1010万人,其中农村占到了860万人,农村老人的贫困发展率约为8.5%,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老年贫困实际上大部分在农村。
    据2010年米脂县人口初步普查结果,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2.57万人,占全县人口的比重为8.44%,按照国际惯用的人口年龄类型标准,米脂农村居住人口已全面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米脂是个纯山区,具有“旱、山、风、沙、穷”特点的县,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 县区,许多老年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老弱病残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探索加快贫困山区老弱病残人群脱贫的新路,提出解决他们生 存问题的对策,有利于老弱病残人群安度晚年,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米脂县高渠便民服务点及李郝山“三 委”班子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3月6日—3月21日赴高渠便民服务点李郝山村,以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契机,采取入户调查、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对本村65岁以上老年人,年人均收入在360元(政府统筹每人每年1200元,低保平均1800元,其他平均收入1000元左右)以下的58名老人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主要就是在高渠便民服务点李郝山村进行。李好山村位于该县东北部,距县城15km,2011底全村共有三个委员会,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7人,在家农户52户,人口114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研究其贫困老人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构成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58名老弱病残人中,从性别结构看,男性30人,女性28人,分别占总数的51.7%和48.3%;从年龄结构看,65岁—79岁的老人共4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5.8%,80岁及以上高龄者为1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调查中我们发现,80岁及以上的老人大多数还在从事家务劳动,个别的还上山劳动(如打柴、割青饲料等);而80岁以下的老人,除身体有特殊疾病者外,基本上都还在从事家务及田间劳动。这就是从本质上体现了农村老人的“老有所为”,这应得到全社会的褒扬,也应引起政府的重视。
2、文化程度
    农村的文化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受其年轻时历史背景的影响,老年人更是如此。在58名被调查者中,文盲占了91.3%,小学文化和高小文化的仅有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竟无一人在这充满文盲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怎能不贫困呢?
    3、经济状况
    从收入来源看,大都靠社会救助,占98%,少部分有病老人靠子女和孙辈提供,约2%的老人主要靠自己的劳动为生。再从被调查老人的经济收入水平看,近半数老人认为“一般”,认为“困难”和“非常困难”共占了90%,而认为“好”者,仅占10%。被调查老人的支出主要用在日常生活及医疗方面,两者共占96%,这就不难看出,农村贫困老人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4、健康表现
    人 到了一定年纪,好多器官已出现衰退,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是很少的。由于在农村不具备检查老人身体的条件,我们无 法得知老人们具体患的是些什么病,只能从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他们对其身体的自我感受等方面来衡量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在接受调查的58名贫困老人中,基本能自理的为38人,占65%;而不能自理的为20人,占34%。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还有32人认为良好,这说明经常劳动给农村老人带来了健康,但是,认为不好者仍然有20人。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100%以上的农村老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统筹,低保。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老人(甚至是他们的赡养者)由于文化水平受限、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条件、报销程序等均一无所知,只有少数幸运者可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实现“合作医疗”,而大多数人,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只能“听天由命”
5、养老概况
    从居住形式上看,有34%的老人与子孙辈共居,有64%的为俩老共居,但还有2%的独居老人。这部分老人更需要亲人和社会的关爱,这也提醒我们,在农村逐步发展集体养老事业势在必行。 从老人的婚姻状况看,丧偶和未婚或离婚的占了8.6%,他们一般比较孤独,除了需要得到生活上的照顾外,精神上也急需他人的慰藉。再从子女孝敬情况看,很孝敬和一般孝敬的占大多数,达到了90%,但由于子女本身负担重和传统孝道缺失等原因,使部分子女不孝敬或很不孝敬老人,这需要加强对这些子女的教育,将我国的孝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农村老人生活首先靠儿子或儿媳,这种类型占了98%,而靠外人的仅占极少数,这说明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和今后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必须加以重视。
    6、主要困难
    据调查,农村老人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劳务繁重和精神孤独,两者共占89%;其次是为后代担忧与重病缠身,两者占11%。这就造成了农村老人精神压力大,劳务负担重,从而帮助农村老人减轻思想压力和劳务负担就成了农村老龄工作的又一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他们看病难、生活难等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要给老年人、特别是精神病人第一要营造一个赖以生存的舒适空间。
有资料表明,中国精神病患者中约有8%的病人存在著精神残疾。中国民政部门开办的精神康复医院的主要职能是收治城市“三无”(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经济來源)的社会优扶对象。是一种福利、人道的慈善事业,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精神病人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病人将在医院度过他们的一生。根据这一特点,医院既是他们治病的场所,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此,医院既要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病痛,更要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做到有所为,而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精神康复,而康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
    公寓式管理,使其起居有常,生活有节
  第二要对于慢性康复期的精神病人,应该摆脱传统的、病房格局式的管理办法,采取公寓式的管理模式。多年来,我院将慢性、长期住院的病人根据他们精神残疾的严重程度、年齡、体质等方面的情況,分为若干个单元进行管理,其中有康复区和休养区。康复区采取全开放式管理,居室中有自己的存物柜,一柜一锁,自行保管,个人隐私得到保护。室中配备有音响设备和各种必要的生活用品、床上用品和病员的服装改成各种颜色的面料,在式样上力求讲究,根据病员的身材,量体裁衣,尽可能地让他们穿著舒适、得体。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地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抑。病员的起居生活,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安排。让他们从事适当的劳动和锻炼,做到劳逸适度,尽可能地让其保存劳动技能,在达到减少复发,延缓精神衰退的目的。
[ 首页 ]  [ 返回上页 ]  [ 关闭窗口 ]  [ 到顶部 ]